市政协经济和农业农村委员会第一学习小组:
你们提出的《关于临沧加大工业企业的培育力度的建议》(第05040062号),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综合协办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工作,及时成立提案办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临沧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办理临沧市政协第五届四次会议提案工作方案》,明确提案办理责任领导、责任科室。
(二)强化沟通协调。针对提案建议,我们及时发函致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会办单位,收集和了解全市工业企业培育发展情况及相关建议。
(三)强化分析研究。我们认真梳理会办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及相关政策,分析临沧市工业企业发展的现状,及时梳理全市工业企业培育的政策、措施,研究提出工业企业培育发展思路及措施,并与你们进行面商,深入沟通提案办理情况,就答复意见达成共识。
二、关于提案中反映的问题
(一)关于工业企业规模偏小。比如,2024年临沧有企业6694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270户。经研究核实,我们认为:临沧工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中小企业量少质弱,且大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底端,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度较慢,技术应用程度较低,可以升规入统的企业少,确实存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低的问题。
(二)关于稳进的基础不牢固。受市场需求不足及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行等因素影响,由于订单不足,部分企业产品库存激增,企业压缩产能,缓解库存压力大。经研究核实,我们认为:由于工业企业受经济下行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效益下滑,确实存在订单不足,部分企业产品库存激增,企业压缩产能,缓解库存压力大的问题。
(三)关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区域工业发展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八县(区)工业发展呈两极化态势。比如,云县、临翔区、耿马县规上工业总量占全市比重高,而其余5个县比重小。经研究核实,我们认为: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主要由制糖业、精制茶加工业、酒的制造业、电力行业、矿产业5大行业构成。从2024年数据看,5大行业占了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92.6%,其中:电力行业占31.2%、酒的制造业占24.2%、精制茶加工业占15.0%、矿产业占12.0%、制糖业占10.2%,而云县是以酒的制造业、精制茶加工业等行业为主, 临翔区是以精制茶加工业、电力行业等行业为主,耿马县制糖业、酒的制造业(酒精)等行业为主。确实存在区域工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三、关于对提案所提意见建议的逐条答复
(一)关于“做好工业企业培训工作,夯实发展基础”的建议。我们的办理意见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家的培训工作,制定出台并实施“六大培训培养”工程,其中: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实施现代工业企业家培训培养工程,2021年至今全市共开展现代工业企业培训226期,培训人员达16253人次,通过灵活多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紧贴企业实际的培训,企业家的思想、思维意识有所转变,战略意识、创新意识得到了提高。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现代工业企业家培训力度。一是按年度编制培训计划。督促指导各县(区)每年编制现代工业企业家培训计划表,明确培训时间、培训对象、培训地点,根据培训计划认真开展好培训。二是提升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以规上工业企业、拟升规工业企业、升规“建档立卡”工业企业、“工业大个体”、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及业务人员作为主要培训对象,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上门培训、专题培训和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通过培训,打造一支素质高、会经营、善管理、熟统计、知政策、懂法律、讲诚信、感党恩的工业企业队伍。
(二)关于“做好工业企业人才引进,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我们的办理意见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企业人才引进工作,服务指导企业积极引进研发、技术、管理人才,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组织企业与大院大所大校开展深度合作。截至2024年末,全市96户规上工业企业与184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所开展深度合作。2024年,临沧普粹茶叶有限公司与云南大学张理珉、程立忠2名教授开展“双一流”建设项目——茶产业振兴升级及金花茶系列产品开发研究,已生产金花茶产品并备案《金花茶》企业标准。市林科院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合作开展坚果种植资源开发,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合作开展坚果新产品开发。耿马县与杨本鹏专家合作开展甘蔗良种繁育、“水肥药”一体化栽培等推广应用工作,实现了甘蔗增产蔗农增收。在下步工作中,将进一步加大人才引培力度。一是坚持以产聚才。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突出“高精尖缺”,建立人才服务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和落实“院士行”、腾冲科学家论坛绿色发展季度论坛成果,探索推进“合作式”“载体式”“项目式”等柔性引才模式。把园区作为产才融合的关键平台,持续深化校园企合作,抢抓产业转移、数字经济等发展机遇,围绕上下游产业链,加快集聚高技术产业人才,以产业升级吸引优秀人才,形成规模发展和聚集效应。二是坚持以培育才。持续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开展校企联动,“推行订单式”和“学徒制”培养模式,培育本土技能人才。三是坚持激励用才。认真落实上级人才政策,提高人才的获得感。积极推荐各类人才申报上级项目和荣誉,激励各类人才奋进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再创新业绩。
(三)关于“重视大中小企业的共同培育,推动企业协同发展”的建议。我们的办理意见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中小企业的培育发展,印发了《临沧市促进中小企业市场主体倍增培育实施方案》《临沧市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方案》,同时连续6年开展新型工业化攻坚行动,全市工业企业从2020年的2914户增加到2024年的6694户,净增3780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从176户增加到270户,净增94户。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一是培育壮大工业企业市场主体。深入推进市场主体倍增“阳光、雨露、土壤”行动,督促各县(区)强化责任落实,细化工作措施,全力壮大工业企业基本盘。二是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力度。立足全市高原特色农产品资源禀赋,结合糖、茶、酒等产业培育,健全工业企业培育“建档立卡”制度。持续强化跟踪协调服务,靶向破解发展制约,加强政策辅导,加大帮扶力度,帮助化解生产成本、原料供应、电力供应、要素保障等难点堵点问题,助推中小企业及时升规入库纳统。三是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推动大企业、中小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校等组建一批大中小微企业融通、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梳理重点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大企业配套需求,按照产业链组织民营、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对接,助力融入大企业产业链。推动大企业帮助配套中小微企业改进提升工艺流程、质量管理、产品可靠性等水平,巩固大中小微企业产业链。引导大企业向民营、中小企业开放品牌、设计研发能力、仪器设备、试验场地等各类资源要素,共享产能资源。加大为关键产业链重点龙头企业提供核心产品或服务的民营、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工业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关于“鼓励企业多样化发展,提升工业体系竞争力”的建议。我们的办理意见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持续加大工业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产业结构。2024年全市实施高原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199个、完成投资35.7亿元,新培育升规农产品加工企业22户、总量176户。新培育升规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企业7户、总量23户。全市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6户、总量达42户,位于全省第6位;新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91户、总量达178户,位于全省第3位。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一是理清发展思路。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发展导向,高质量编制好全市“十五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提高工作指向性,增强措施针对性。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树牢“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是第一要事”理念,坚持政府主导招商与市场化招商双轮驱动,持续在优势特色产业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新兴产业培育上高质量梳理储备重点招商产业链项目,引进一批“延链、补链、强链、建链”项目,筑牢工业发展的根基。三是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根据《云南省专精特新企业倍增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高质量编制好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国家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部署和要求,围绕省、市重点发展产业和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等,聚焦“四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业态企业等优质企业,引导各行业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健全完善培育库,实施精准培育,全面做大专精特新企业基本盘。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技术需求和科研成果转化对接,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专注细分行业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持续创新,提升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感谢你们对全市工业企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恳请你们继续加大对全市工业企业发展的关注和监督,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临沧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5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