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西南层峦迭嶂的群山深处,沧源天坑群宛如一颗隐匿的明珠,正以独特的地质奇观、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创新的发展模式,成为文旅融合的耀眼新坐标。这个被当地人称为“天外来客的脚印”的地方,通过整合自然与人文资源,打造出一条复合型旅游线路,奏响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乐章。
沧源天坑风光 沧源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鬼斧神工:自然奇观展生态魅力
沧源天坑群位于沧源崖画谷风景区,与班鸽村、千米国画长廊、崖画等景点串珠成链。当游客踏上悬空的玻璃观景台,形态各异的天坑便映入眼帘。其中主坑最为震撼,直径达184米、深235米,恰似大地深邃的眼眸凝视苍穹。
天坑群内,原始植被群落保存完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桫椤在此形成蔚为壮观的“蕨类森林”,岩壁附生植物花期一至,便幻化成绚丽的“空中花园”,为游客呈上一场视觉盛宴,尽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生态之美。
茶农在古茶树基地采茶 沧源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产业赋能:特色经济助乡村振兴
沧源天坑群周边独特的气候条件,孕育出别具风味的“天坑咖啡”。海拔16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8℃的环境,让这里的咖啡拥有独特口感。当地顺势推出“咖啡全产业链体验”项目,游客可亲自采摘咖啡豆,参与古法烘焙,深度感受咖啡从枝头到杯盏的奇妙旅程。
与天坑群隔谷相望的怕拍古树茶基地,百年茶树与原始森林共生。茶农鲍大姐家的30亩茶园,借“茶旅融合”东风,实现产值大幅增长。游客在茶园不仅能体验采茶、杀青、揉捻等制茶工序,还能在观景亭品鉴古树茶,选购印有崖画元素的定制茶饼。“现在一斤茶叶能卖800元,比单纯卖鲜叶划算多了。”鲍大姐笑着说。
沧源崖画 沧源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古今交融:文化创新促文旅升级
沧源天坑群的魅力,不仅在于自然馈赠,更在于其与民族文化的深度交融。距离天坑群3公里的沧源崖画,记录了3500年前佤族先民的生产生活场景,可被识别的图像共有1100多个,大体可释的图形归纳起来分为人物、器物、房屋、动物、神祗和神话人物、自然物、符号和手记几类,内容多为狩猎,也涉及舞蹈、房屋、村落、树木、手印、战争等内容,是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史前文明多样性的重要证明,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班鸽村作为佤族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典范,一幢幢佤族特色民宿错落有致,外墙绘制着色彩斑斓的佤族图腾,屋内装饰着精美的木雕、竹编、佤锦等手工艺品,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佤族文化魅力。
班鸽村风光 沧源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沧源佤族自治县以“党支部+旅游开发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班鸽村,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在旅游产业中就业,成为导游、民宿服务员、手工艺制作者等,绘就“产业兴、村民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画卷。
如今,沧源以天坑群为起点,串联起“千米国画长廊—沧源崖画—班洪抗英纪念馆—翁丁原始部落”精品线路,构建起“自然奇观+民族文化+红色旅游+乡村体验”的多元业态。沧源天坑群正以多维融合之势,在保护与发展并重、生态与经济共荣的道路上,不断书写文旅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