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西南的青山绿水间,一幅产业兴、百姓富、县域强的“甜蜜画卷”正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徐徐展开。当地依托传统优势资源,全力打造产值突破百亿元的蔗糖全产业链集群,让古老的“甜蜜事业”焕发新生机,成为驱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劲引擎。
(耿马蔗园)
科技为犁,深耕“甜蜜”沃土。
耿马县创新构建“专家团队+科技服务队”体系,用好“良种+全生物降解膜+全程机械化”药方,有效提升了甘蔗种植效率和产量。2024/2025榨季,耿马县甘蔗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县甘蔗工业入榨量、产糖量、出糖率三项关键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走进耿马镇的“双高”糖料基地,现代化机械在广袤土地上轰鸣驰骋,从开沟、种植到中耕培土、砍收运输,全程机械化作业大大解放了劳动力,也提升了生产效率。蔗农田老五欣喜地说:“以前砍甘蔗累弯了腰,现在机械帮忙,省力又省心,每亩地算下来还能多挣几百块!”科技赋能,让耿马蔗农从“汗水经济”逐步迈向“智慧经济”,增收之路越走越宽。
(耿马白砂糖)
“一根甘蔗”串起百亿产业链。
耿马县蔗糖产业的“百亿雄心”,更在于跳出单一原料生产的窠臼,向精深加工和全产业链要效益。在产出优质白砂糖、红糖等基础产品的同时,更将目光投向“边角料”的华丽蜕变。以往废弃的蔗渣,如今转化为环保可降解餐具;制糖废弃物糖蜜,成为酒精以及消毒液系列产品的原料;蔗叶蔗梢也能加工成畜牧养殖的饲料产品;富含养分的滤泥和废醪液,经科学处理后变身有机肥料。这一条条绿色循环链,串起了百亿产业链。
“耿马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植产业发展,全链条贯彻绿色低碳循环模式,废弃蔗渣、糖蜜等变废为宝,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了‘耿马样板’。”县工业和科技信息化局局长俸昱介绍,目前,耿马县建立了发展蔗糖产业长效机制,培育了“专家团队+科技服务队”体系,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形成“一根甘蔗吃干用尽”“5+N”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构建出“糖、酒、纸、饲、肥、新材料”的蔗糖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蔗糖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甘蔗综合利用率居全国前列。
(产业园区企业生产车间)
“百亿支柱”挺起县域发展脊梁。
耿马县以蔗糖产业链为纽带,有效助力关联企业上下游协作、配套产业互补联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进培育各类涉糖关联企业200余户,促进产业园区招引入驻企业55户,衍生与甘蔗产业有关的农业服务公司128家,每年可提供3500多个就业岗位,形成了以蔗糖为核心的产业生态集群。
“蔗糖产业及相关衍生产业贡献了可观的税收,为县域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保障民生福祉提供了有力支撑。”县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宝介绍。
(蔗糖产业链产品)
“甜蜜事业”甜到百姓心坎上。
耿马县百亿产业的“甜度”,最终体现在蔗农上扬的嘴角和乡村焕发的容颜上。“种甘蔗就是我们致富的出路,甘蔗产业让我过上了富足的日子,也给乡亲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大家一起增收致富。”耿马镇芒国村的党员致富带头人、甘蔗种植大户田贵荣感慨地说,他家种植甘蔗400多亩,每到榨季都需要雇700多个人工协助生产,每年都要支付人工工资20多万元。
在耿马县,像田贵荣这样的种蔗大户越来越多了。依托稳固的“糖企+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新技术推广和集约化经营让甘蔗亩均效益稳步提高。目前,耿马县甘蔗种植面积40万亩,覆盖2.3万农户13万人,蔗农人均甘蔗收入达7700元。同时,通过“党组织+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发展,实现产业反哺基层建设,每年带动全县68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创收410余万元。
(耿马产业园区)
耿马县创新举措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百亿产值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耿马县将持续在科技赋能、品牌打造、市场拓展上下功夫,让“甜蜜事业”更兴旺,让富民强县“甜蜜梦”更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