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盛夏,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稻田绿浪翻涌,甘蔗迎风拔节,坚果树枝头沉甸。田间地头,一支支科技服务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智囊团”。“专家教的新技术真管用!今年我家烟后玉米种植又增加了一项新收入!”勐撒镇烤烟种植大户张老五的喜悦,道出了科技赋能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
(特色产业科技服务队工作会议)
为破解农业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耿马县认真落实临沧市《关于加强特色产业科技服务队管理的通知》要求,创新构建“专家团队+科技服务队”服务体系,由县科技主管部门牵头,整合农业、林业、地方产业等部门科技资源,组建5支特色产业科技服务队,按照“五个一”工作机制,在重点产业领域开展科技示范推广应用,为粮食、甘蔗、茶叶、中药材、临沧坚果等特色产业装上“科技引擎”。院士专家团队、省级、市级农科专家组成智库团队,负责技术引进与攻关。县乡农技骨干、本土“田秀才”混编下沉,组建多支常驻乡村的科技服务队,形成覆盖县、乡、村的三级联动网络。2025年以来,特色产业科技服务队共谋划工作方案5个,梳理产业技术需求6个,实施重点项目8个,推动院校合作9个,助推企业发展12个,开展技术培训360余场次1.2万人次。
(粮食科技服务队开展技术培训)
粮食稳产有“科技粮方”。
在粮食安全主战场,耿马县粮食科技服务队依托云南农业大学和省农科院专家团队,聚焦良种良法推广,通过示范优质高产水稻、玉米新品种,配套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全县粮食单产稳步提升,为端稳“饭碗”筑牢科技根基。推广旱地优质稻、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烟后玉米种植让广大农户又增加了一项新的收成。“在耿马镇、勐撒镇核心示范区,推广烟后玉米种植实现亩均增粮500公斤以上。”科技服务队员张治军介绍说,2025年以来,粮食科技服务队落实旱地优质稻项目52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项目5000亩,烟后玉米种植项目2000亩。
(甘蔗科技服务队开展技术培训)
甘蔗产业尝到“科技甜头”。
面对传统甘蔗产业发展瓶颈,专家团队开出“优良品种+全生物降解膜覆盖+全程机械化”药方。科技服务队员扎根蔗区,从科学选种、科学栽培、可降解地膜的使用到精准配方施肥、智能无人机统防统治、全程机械化应用,每一项技术都力求精准落地。他们将“云蔗
08-1609”“云蔗05-51”等高产高糖的甘蔗优良新品种送到农户手中,也将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手把手传授给蔗农。“新技术让甘蔗亩产突破7吨,糖分还高了!”勐永镇城子社区蔗农岩芒的甘蔗园成为新技术应用的示范。2024/2025榨季,全县甘蔗农业产量253.58万吨,工业入榨量235.46万吨,产糖量31.62万吨,出糖率13.43%,四项指标数据均已超越历史最高水平,甘蔗农业产量、工业入榨量、产糖量三项指标连续九年全省第一。
(坚果科技服务队开展技术培训)
“绿果果”变身“金果果”。
在连绵的坚果基地,科技服务队正重塑“绿色银行”。依托邓秀新院士及华中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等专家力量,按照“边研究、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的做法,以点带面形成示范带作用,辐射带动全县临沧坚果产业提质增效。科技服务队采取线上宣传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技术培训工作,按照分区域、分批次、分层次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把“六项核心技术”落实落细。“科技服务队经常来地里指导技术,按照专家团队的要求落实技术措施,我家的坚果产量在去年的基础上实现了翻番。”贺派乡种植大户赵军生欣喜地说。2024年耿马县坚果产量达3.05万吨,比上一年增产0.88万吨,增幅达40%,小坚果真正成为致富“金果果”。
(机器人喂蚕)
“智慧农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耿马县同步推进服务方式革新,推动“智慧农业”发展。轨道“小火车”穿梭于蔬菜基地、无人机吊运香蕉跨越山岭、智能飞防作业覆盖万亩蔗园和坚果林、机器人“蚕娘”养蚕的真实画面——这些充满未来感的场景,已成为当地新农人推动传统农业向精细化、智能化转型的生动注脚。
据介绍,耿马县利用无人机飞防作业进行甘蔗、坚果等病虫害联防联控,历年来累计完成无人机飞防作业160余万亩。2024年完成蔗园无人机飞防作业统防统治30.61万亩,挽回甘蔗病虫害损失1.15亿元,节约成本支出857万元。
(甘蔗园无人机飞防作业培训)
“专家团队引领,科技服务队下沉,‘双轮驱动’模式打通了科技进村入户通道,成为产业振兴的核心动能,这是我们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举措。”县工业和科技信息化局负责人表示,耿马将持续深化科技服务体系,围绕全要素保障强化服务供给,让科技创新的种子在边疆热土结出更丰硕的果实,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