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国徽 临沧市人民政府

img-1-54.jpg
临沧众志成城维护民族团结
日期:2025-08-20 09:19
作者:李沁园
来源:临沧日报
浏览:349次
字体:【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回信。4年来,临沧各族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认真当好“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践行者和责任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努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在祖国西南边疆奏响一曲曲“团结花开”时代乐章。

  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的重要要求,坚决扛起加强工作领导的主体责任,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每年市、县(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建立各级民族工作委员制和民族工作协调机制,不断健全管长远、管根本的措施。把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与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临沧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市77个乡(镇、街道)全覆盖配备1名副书记或党委委员、政法委员主抓统战、民族宗教工作,全覆盖配备统战、民族宗教工作专干,实现民族宗教工作在基层有人抓、有人管。

  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和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60个,打造了《勐相耿坎·傣拳师》等一批民族文化精品项目。开展“学回信 感党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活动,发行《唱响幸福歌》和《我们都是收信人》一书一画,传承和弘扬班洪“四大嫂”团结奋斗、服务人民的精神,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边境村60周岁以上未通晓国家通用语言的少数民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运用能力明显提升。

  加快推动各族人民共同走向现代化。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临沧区位优势由“开放末梢”变为“开放前沿”。全力推进民生福祉普惠共享,各族群众幼有所育、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全社会“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兴边富民”的临沧实践,边境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血液。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丰富“十进”活动内涵,实施“七大工程”,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深入实施“石榴红”工程,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广泛开展“石榴红夏(冬)令营”“团结进步同心营”等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成玉龙社区、锦凤社区等一批互嵌式社区。依托临沧“一心三带·三片八区”黄金十字旅游总体发展格局,推出9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旅游线路,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举办临沧·百国华侨华人联谊会、“摸你黑”狂欢节、“阿数瑟”山歌会、“幸福边境杯”足球赛等节会赛事活动,吸引和推动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海外市场优势的市场主体落户临沧,中华民族友好往来、团结合作、同心筑梦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旋律。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教育,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进“寻常百姓家”。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品牌,建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宣讲站,发挥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10位老支书“传、帮、引、带”作用,推进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下班坝自然村率先建成全省全国“维护好民族团结”示范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基地。加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推介力度,实施“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行动。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建设,创建3所全国中小学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20所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学校。

  全力推动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在边境3县口岸建立“国门党工委”,10个边境乡镇、4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建立“党建联合体”,44个边境村(社区)全部升格为总支,率先在全省开展党支部规范化创建,边境村(社区)党员3人以上村(居)民小组单独组建党支部,党员空白抵边村(居)民小组全面“清零”,实现抵边村“村村有支部”、抵边小组“组组有党员”。推进基层党组织体系网引领社会治理体系网,3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临翔区“六微”同创文明生活新风尚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落实抓党建促农村宗教治理工作,建立健全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构建“勠力同心、全民参与”的防控体系,创新实施“五级书记抓边防”,深化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筑牢我国西南边疆地区安全屏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