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国徽 临沧市人民政府

img-1-54.jpg
紧绷“安全弦”织密“防护网”——全市各地多举措做好防汛减灾工作
日期:2025-08-13 09:24
来源:临沧日报
浏览:109次
字体:【

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强降雨天气频发,防汛工作刻不容缓。我市各地闻“汛”而动,不断压紧压实工作责任,落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全力筑牢防汛减灾“安全堤坝”,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晴天是防汛备汛的黄金时期。在永德县德党镇大坝村,村民周定昌一家正利用难得的晴好天气对家门前的排水侧沟进行全面清理。“天一晴,我们寨子家家户户都捞侧沟,以防下一次暴雨来临时堵塞侧沟。”周定昌说。

  入汛以来,永德县用好用活“雨天度汛、晴天防汛”这一关键招,在晴天扎实做好基础设施完善,在雨天精准做好预警和叫应等工作。再通过拉网式排查灾害隐患、强化防汛物资储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方案、风险隐患排查、值班值守等措施,成功守住防汛安全关。目前,全县未发生重大事故和灾害。

  “根据气象监测,未来3小时木场乡将出现强降雨,请通知各村及时做好防范!”日前,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防汛战在镇康县木场乡打响——木场乡党委接到县级叫应指令后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叫应10个行政村、36个地质灾害点及重点区域。

  今年以来,木场乡累计降雨量已达1630.8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552.0毫米。面对异常严峻的防汛形势,木场乡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党委统筹—支部包片—党员联户”三级链条,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双挂联”10个行政村、36个地灾点,做到预警信息直达、处置指令直插、责任压力直传。同时,充分发挥“支部+网格+群众”联动机制优势,推动防汛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在党员示范带动下,群众从“站着看”变为“跟着干”,自发加入清淤除障队伍,党群携手疏通沟渠、排查隐患,生动诠释“防汛安全人人有责”的生动实践。

  而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邦丙乡,一张独特的“声音防护网”守护着布朗群山。每天午间与傍晚,《爱在布朗山》的熟悉旋律准时响起。应急广播用亲切的乡音土话,将防汛知识化作“房前清沟、屋后排水”的贴心叮咛。“一听到这调子,暴雨天心也踏实了。”邦丙村村民张明华道出大家的心声。全乡33个村组的大喇叭化身“千里眼”“顺风耳”,依托县级平台24小时护航,确保预警信息无阻传递。这套“乡级中心+9个村级前端+33组终端”的广播网络,入汛以来,已传递预警信息200余条,成为边远村寨防灾避险不可或缺的“空中生命线”。

  除了做好提前防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也是做好防汛减灾工作的重要环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来乡建强救援队伍,整合民兵、消防、派出所、村组干部、党员志愿者等力量,组建97支共620人的“三级”应急抢险队伍,严格落实“1262机制”,累计开展防汛综合演练75场次,参与群众达4826人次。备足应急物资,全面清点并补充防汛物资储备。同时,畅通转移路线,完善9个行政村的防汛应急预案,明确预警信号、责任人、转移路线和安置点。全乡共设置安全避险安置点70个,均储备了基本生活保障物资。入汛以来,已调配装载机、渣土车11辆次,在81处道路塌方点开展抢险保通,清运淤泥、落石10570余立方米,全力保障群众出行安全。

  从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的担当,到群众广泛参与的合力;从提前防范的未雨绸缪,到应急响应的坚实有力,临沧市各地区以多样化的举措构筑起坚实的防汛防线。接下来,临沧市将持续优化防汛策略,不断筑牢防汛减灾的“铜墙铁壁”,确保安全、平稳度汛。

  融媒体记者 吴明美 陈龙

  通讯员 李阳 查学荟 王明世 李永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分享: